[MySQL] 2. 锁机制执行分析
[MySQL] 2. 锁机制执行分析
引言
- 在高并发环境下,数据库锁机制是确保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的关键手段。MySQL作为广泛使用的关系型数据库,提供了多种锁类型和机制来管理并发访问。然而,锁的使用不当可能导致性能瓶颈、死锁等问题,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。
锁相关基本概念
- 锁的定义:锁是一种机制,用于控制对共享资源的访问,防止多个事务同时修改同一数据,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。
- 锁的类型:
- 表级锁:锁定整个表。
- 共享锁(S锁):允许多个事务同时读取数据,但不允许修改。
- 排他锁(X锁):允许一个事务修改数据,其他事务既不能读取也不能修改。
- 意向锁(IS锁和IX锁):用于表级别,表示事务打算在行级别上加锁。
- 自增锁(AUTO-INC锁):用于处理自增列的并发插入,防止冲突。
- 间隙锁(Gap Lock):锁定索引记录之间的间隙,防止幻读。
- 临键锁(Next-Key Lock):结合了记录锁和间隙锁,锁定索引记录及其前面的间隙。
- 记录锁(Record Lock):锁定具体的索引记录。
- 行级锁:锁定具体的行。
- 乐观锁:通过版本号或时间戳实现,适用于读多写少的场景。
- 悲观锁:通过显式加锁实现,适用于写多读少的场景。
- 死锁:多个事务互相等待对方释放锁,导致无法继续执行。
- 锁的兼容性:不同类型的锁之间存在兼容性规则,决定了哪些锁可以同时存在。
- 锁的粒度:锁定资源的范围,粒度越细,系统并发性越高,但管理开销也越大。
MySQL锁介绍
基本命令
- 创建测试表
|
|
- 执行命令
|
|
- 结果
|
|
按粒度分
表级锁 - READ
加锁
|
|